第(3/3)页 他没有失态,回答也还算得体。 这就够了。 剩下的,交给命运吧。 他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,整理了一下心情,迈开步子,向公交车站走去。 他还得赶回开发区,那里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他。 而在那间宽敞的办公室里,郑仪重新坐回办公桌前。 他没有立刻开始批阅文件,而是靠在椅背上,回想着刚才与赵希言的谈话。 沉稳,低调,有韧性。 理论素养不错,对工作有思考,回答问题的分寸感把握得很好。 最重要的是,眼神干净,没有那种急功近利的浮躁。 家庭背景简单,但负担不轻,却能守住底线,品性应该靠得住。 尤其是那份坎坷的经历和改名“希言”所体现出的心志,让郑仪印象深刻。 是个好苗子。 但是…… 郑仪微微蹙了下眉。 毕竟是第一次接触,仅凭一次短暂的谈话,就做出最终决定,似乎有些草率。 市委书记秘书这个位置,太过关键,容不得半点闪失。 他需要考虑得更周全一些。 总得……给其他候选人一个机会。 要显得公平一点。 毕竟,盯着这个位置的人太多了。 一碗水,至少表面上要端平。 他按下了通话器。 “秘书长,通知名单上的另外几位同志,按照我之前的要求,下午和明天,依次来见我。” 接下来的两天,郑仪分别与名单上的另外四位候选人——李哲、王俊、孙正、周敏,进行了谈话。 谈话的过程和内容大同小异。 但结果,却让郑仪有些失望。 李哲果然如他所料,理论功底扎实,谈起宏观政策头头是道,但一涉及到具体的协调事务和处理突发状况的假设性问题,就显得有些迂阔和脱离实际。 显然更适合做研究工作,而非秘书。 王俊则恰恰相反,待人接物圆滑周到,对市里各部门、各区县的情况如数家珍,显示出极强的“活动能力”。 但郑仪从他的言谈举止和眼神中,总感觉少了一份真诚和定力,多了几分算计和油滑。 这种人,用起来或许顺手,但难以真正托付信任。 孙正经验丰富,作风务实,提出的问题也很实际。 但年龄偏大,思维模式略显固化,缺乏开拓性,而且精力上确实让郑仪有些顾虑。 周敏年轻有活力,沟通能力很强,但正如郑仪所担心的,她对政府经济工作的了解流于表面,缺乏深度,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也有待检验。 送走最后一位候选人周敏后,郑仪靠在椅背上,揉了揉眉心。 一圈谈下来,郑仪心中已然有数。 李哲太“虚”,王俊太“滑”,孙正太“老”,周敏太“浮”。 对比之下,赵希言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。 年轻,有潜力,经历独特造就的坚韧品性,开发区锻炼出的务实作风,以及那份难得的沉静和内敛。 或许,他那略显沉闷的性格,在秘书这个需要极度细心和耐心的岗位上,反而是一种优点。 这天下午,郑仪再次将王秘书长叫到办公室。 “秘书长,那几位同志,我都见过了。” 郑仪开门见山。 王秘书长的心立刻提了起来,小心翼翼地观察着郑仪的脸色。 “郑书记,您看……” 郑仪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拿起那份名单,目光再次扫过赵希言的名字。 他沉吟了片刻,像是在做最后的权衡。 然后,他放下名单,抬起头,看着王秘书长,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: “就是赵希言了。” 第(3/3)页